• 你的位置:北京京东外包美工 > 金融财经 >

  • 电商设计师 数字演艺 创意未来——浅谈新质生产力赋能戏剧创新(精彩发言回顾)
    发布日期:2024-08-29 10:10    点击次数:114

    电商设计师 数字演艺 创意未来——浅谈新质生产力赋能戏剧创新(精彩发言回顾)

    主持人:吕祥

    嘉宾:高博文、戴炜、樊婷婷

    文稿整理:钟海清

    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催生出新的业态。在文化艺术领域,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融入,带来创作生产、演艺空间和观演关系的深刻变化。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舞台空间不断延伸,表演张力更具冲击,戏剧表达有了无限可能。6月30日,【青年·戏谈】邀请到吕祥、高博文、戴炜、樊婷婷四位老师,围绕各自参与创作、制作的数字演艺作品,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戏剧创新。以下是此次直播对谈的精彩发言整理。

    吕祥(上海越剧院副院长)

    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创新。在文化数字化推进进程中,包括戏曲在内的多种传统艺术、非遗艺术如何更加深度地参与其中,并探寻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关系着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科技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进步的,从过去的3D建模到今天所说的AI戏剧,十年之后,它可能名词还是这一个,但是含义或者说深层次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

    XR数字戏剧《麦克白》

    6月3号中国首部XR数字戏剧《麦克白》在国家大剧院歌剧厅首映,导演称之为“一部没有舞台的戏剧,一部只有舞台的电影”,也意味着用数字科技代替了传统的实景舞美,用电影蒙太奇重新解构了戏剧的表演空间。

    在我的理解中,数字科技对于舞台及影视的应用,一定不是纯粹为了炫技,一定是希望将舞台、将银幕延伸出去,可以产生更大的戏剧张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越剧院也制作过XR形式的作品——《黛玉葬花》。当时这个XR戏曲作品还参加了2023年人工智能大会,并获得了文旅部评出的年度十佳创新案例。

    XR越剧《黛玉葬花》

    抠图

    我看了《巨物之城》,当时就在想:它能不能走出这个实验室,能不能到更广泛的空间让更多的人看到?

    机器人剧场《巨物之城》

    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是非常高的,可能在某些领域比我们更了解,他们的眼睛是非常犀利的。当然,只要戏够好看,观众的包容度、接受度是很大的,这也反向推动我们去做一些思考。

    传统艺术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一定会具有更广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无论科技如何加持,戏剧作品之所以打动人,还是因为其内在的情感。

    高博文(上海评弹团团长)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社会往前走的时候,不管你几百年的历史,历史多少厚重,传统戏曲都不能脱离时代。这些年来,舞台的装置跟过去完全不同了,过去一说就是手眼身法步,但是如果没有舞台设备装置辅助的话,我觉得今天的观众就不满足了。

    直播现场图片电商设计师

    这次AI人工智能(《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的合作,我很开心,觉得是做了一件好事情。因为评弹是讲故事的,我们就用一个故事的载体,把海派文化当中的评弹和上世纪30年代的流行歌曲,通过一位歌星跟一个评弹名家连在一起。

    他们是青梅竹马,从苏州到上海,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繁荣发展。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老的艺术家都已经去世。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旁边有个机械臂,它的灯开始闪亮的时候,代表着过世的那位歌星复活了,断断续续地也在唱着歌。然后“机械臂”唱的声音,不是找的哪张唱片、哪个录音,而是人工AI智能合成的。

    《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

    唱的时候,我就跟“机械臂”有个对话,然后我再继续讲故事。于是我就演了两个角色。(一对情侣)后来分散了,去世了,我是作为评弹老演员的学生,在讲述我的老师跟这位女歌星当时的故事。我既演这个老师,又演这个学生,所以在里面就是很酣畅的,体现传统评弹的魅力,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我演的老师跟这个机械臂有句对话:“好久不见,你还好吧?”下面一个女观众说被这句话触动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什么艺术形式,只要是有真玩意儿的,到上海来就有你的观众。

    我觉得机器人是有灵性的,在《漫歌行》里,这个机械臂叫艾莉,艾莉是三四十年代的一个歌星人物。项目合作的设计学院有好几个机械臂,我们在挑的时候,就觉得有的机械臂个性很强,但“艾莉”比较温顺、理性、听话,不大会出差错,最终就挑了它。

    《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

    越剧和评弹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才子佳人也好,家长里短也好,越剧的美,评弹的细腻,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家底。但是另一个力量的拳头也要硬,我们得赶上高科技的时代,美工兼职跟上互联网的时代,那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够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起来。我一直讲,非遗文化不能停留在博物馆,活态传承就是你要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观众喜欢你,能卖票,这才是完整的传承。

    戴炜(上海戏剧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

    在我看来,AI戏剧可以被理解为两个主要方面的结合:首先,它可以指由AI作为创作主体或合作者参与创作的戏剧作品。这种情况下,AI不仅可以生成剧本和角色,还能够影响舞台设计、音效和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其次,AI戏剧也包括在戏剧制作和表演过程中广泛运用AI技术的作品。

    机器人剧场《巨物之城》

    《巨物之城》是国内首部新媒体全景机器人剧场作品,前缀很多、定语很多,因为这个剧场跟传统实验室、剧场不太一样,它是一个纯全景影像式的剧场,它的地面、环绕屏以及顶上有一个巨大的穹顶,全部是利用影像所搭建出来的,投影仪、灯光以及其它数字设备差不多有40台左右。所以它不是一个镜框式舞台,它是一个纯环绕式的舞台。

    《巨物之城》为什么叫首部机器人剧场?因为它是第一部以机器人作为主要角色的戏剧。其次,剧中的机器人角色是以机器人的本色去出演的,并不是说某个机器人去演一个人类的角色。剧中有几个机器人管家,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其实就是辅助人类 ,它是真实的活生生在你面前所呈现的机器人,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机器人剧场。

    机器人剧场《巨物之城》

    所有的艺术都是基于人本身出发的,它的欣赏者、创作者,主体永远是人,从这个角度机器或者机器人是永远替代不了人的这个角色。但是呢,我一定后面要加个But。傀儡戏既有真人又有真人所控制的部分,你说傀儡更重要,还是背后的人更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只是觉得人很重要,那么为什么会有傀儡这个几千年已经存在的艺术形式呢?所以不是简单说人能不能被机器替代,它其实是合二为一的,这恰恰也是剧场有魅力的地方。

    直播现场图片

    总之,艺术的科学化,在于艺术形式本身,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电影、戏剧,它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分工,单就影像这个小部分来说,它就会有影像执行、影像设计、影像制作,还有投影技术、捕捉之类,如果要分的话还可以分得很细。现在的跨界人才不是说你什么都要学,更多的是理解如何把分工的东西整合在一起,这个不是简单的1+1问题,它是需要一个思维整合,即如何把技术变成一种手段,手段变成一种语汇,语汇来表达艺术的观念。

    樊婷婷(上海越剧院二团团长)

    上海越剧院的老前辈艺术家,一直在进行改革,一直是走在创新的前端。到了我们这一代,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所以我也非常渴望现在的舞台剧能跟新的科技做一些有机的结合和融合,让观众走进剧场以后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创新改革是一步到位、一步成型的,但是要允许我们探索尝试。

    每一次的尝试会给到我们一些新的信息,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一开始跟戴炜老师合作XR戏曲《黛玉葬花》,很多演员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疑问,大家都不知道最后出来是一个什么东西。到底是我们自己还是机器人,或者是另外一种形式?

    XR越剧《黛玉葬花》

    我们一开始对这种东西都没有概念,它是一个绿幕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戏服跟绿幕特别近的颜色就不能用。现场道具的高度和宽度,还有我们铺景的一些距离,这个都很有讲究,不然的话,后期制作会穿帮或者衔接不上。视频中可以看到两个部分,一个是戴着VR眼镜观看的场景,一个是肉眼可见的场景。它是一个多维的表演。

    说起创新,老艺术家们很有创新精神,那个时候把整个舞台的景都搭满,写意与写实结合,在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就这么做了。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技术,但是他们已经在那里做了。舞台上把一些真的小动物(骆驼、马、狗之类)运用到戏里面,哮天犬就是一条真的狗,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想到我们现在有人工智能了,竟然可以有机器狗了。

    直播现场图片

    还是那句话,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好给守住、守牢,继承好,不要让它遗失。同时,在技术发展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好好把新的东西发展好,做一个好的结合、融合,让更多的观众,一代代的观众,包容我们,接纳我们,喜欢我们。

    直播现场图片

    发布于:北京市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